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水电设备行业由小到大的蓬勃发展期,尤其通过三峡电站等工程的“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践,大型水电装备制造业仅用时7年便实现了跨越。
三峡工程通过国际招标,消化吸收和自主攻关掌握了世界最大的70万千瓦水轮机组,又在溪洛渡和白鹤滩电站发展到8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成为世界水电设备制造强国。
回顾三峡工程水电设备自主化过程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回忆,当时国际上70万千瓦机组已商品化,而国内却没有制造过70万千瓦机组,所以三峡左岸14台机组全部采用进口。
水电机组采购时,国务院给陆佑楣一个口头指示,就是三峡工程要用最好的技术。参观GE公司后,三峡领导层决定所有机组全部进口,左岸16台机组,一次国际性公开招标。招标时,三峡没有强制性技术转让,但提了不少附加条件,如14台进口机组中必须有两台是中国制造,设备厂家需要教会哈尔滨电机厂(以下简称“哈电”)、东方电机厂(以下简称“东电”)拿着图纸可以独立生产。最终,三峡购买了GE公司专利、数据软件包等,然后免费转让给哈电和东电。
水电机组国产化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采购机组时规定,第一批14台机组必须和中方企业合作生产,国内能生产的就在国内生产,需要深加工的再到国外做。如今,哈电和东电不仅能自主设计、建造各种不同型号水轮机,而且实现了产品出口。
三峡水电站27、28号机组均采用了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常温无泵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以下简称“蒸发冷却技术”),该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历时几十年自主研发。
“1958年电工所筹建,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三峡工程。当时设立了很多课题,蒸发冷却技术研究组是唯一坚持至今的团队。”顾国彪回忆,由于当时国外没有蒸发冷却技术和设备,三峡右岸电站首次采用蒸发冷却技术共召开过9次评审会。
蒸发冷却技术先后应用于云南大寨电厂两台10兆瓦机组以及陕西安康50兆瓦级机组。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时,顾国彪向三峡工程总工程师提出,让三峡使用更好更安全可靠的蒸发冷却技术,对方开起了玩笑:“你们才搞了一个50兆瓦的发电机,而三峡是700兆瓦。如果能在四五年内完成400到500兆瓦的电机,两年内不出故障,我一定用。”1999年12月,李家峡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自主技术离三峡又近一步。
为了试运行安全可靠,三峡公司投入几百万元制作了一个1:1模型,同时开展了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最终证明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在各方支持下,这项中国首创独有、世界先进的技术才从“图纸”走到“三峡”。
蒸发冷却技术工业应用前,我国大型水利工程电力设备几乎所有关键技术均被国外公司垄断。三峡机组用上自主创新的蒸发冷却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如今,三峡电站32台机组中,已有两台机组应用蒸发冷却技术,也正是这两台电机的成功应用,整体拉低了国际设备厂商的投标价格。
三峡工程在十二年的建设中,企业安装效率、自主技术创新均创造了纪录。葛洲坝(600068,股吧)集团创造了一年装机投产4台总装机容量280万千瓦的机组、以及70万千瓦机组安装工期290天两项世界纪录,成为世界首家拥有全部冷却方式巨型机组安装调试技术的企业。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造的首批额定电压为24千伏,额定电流为27千安的大容量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成功应用向家坝左岸电站机组,标志着国产发电机出口断路器摆脱了我国大型机电设备长期从国外公司进口的不利局面,跻身于少数能够生产该类高端设备的国家之列。
(作者系本报记者)